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智慧之书    余光中

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②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③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④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必准确。

C.诗歌情节最少,这是诗歌最耐读的根本原因。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一定意味着写作的人思想混乱。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为势所迫”,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小题2:对作者所说的“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小题3:在作者看来,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4分)

小题4:从全文看,对于智慧之书的试金石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C  E

小题2:B

小题3:(1)知识有新旧之分,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更丰富、正确(1分),而智慧难分新旧(1分);(2)知识只要求接受(1分),智慧需要不断品味、不断印证

小题4:(1)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1分) (2)文字的表达(1分)是否为读者着想(1分) (3)是否经得起特殊读者的再三精读(1分)

小题1:题目分析:

C项,“诗歌情节最少”是诗歌最耐读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根本原因。E项,被迫精读者“读得更精”,但并不代表他们的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点评:整体上看,C选项与原文的差异比较明显,E项,强加因果,要学生在阅读时更加细心,要反复推敲。

小题2:题目分析:原文说他们“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 所以不能说他们的书浅薄得不值一读。

点评:难度不大,只要找准原文句子,认真对比就行。

小题3:题目分析:首先划清答题域,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一节,再进一步梳理、概括:除了这小节后半部分举例论证之外,前面的句子划分为两个意群:一是知识的新旧,一是知识的接受。这两句话相对应的,智慧的特征也在对比中凸显出来。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梳理和概括有一些障碍,但是只要理出第一节的论证方法就行。(对比、举例)

小题4:题目分析:答题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用几个意思颇相近的词组来结构这一部分“最可靠的试金石” “朱光潜的试金法”“值得读的智慧之书”这三个词组,告诉读者,这三节文字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智慧之书。知道这一点,我们只要在其中筛选出几条信息即可。

点评:本题看似很难,其实只要认真,来回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结构还是很清晰的,尤其是几个意思差不多的句子就能给我们很好的提示。

填空题

今年3 月22 日“世界水日”的主题是“与水共生”。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⑴水厂生产自来水常用适量的氯气消毒,以杀死有害细菌,氯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能溶于水,溶解的氯气部分与水起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 ),次氯酸能杀死水里的病菌,也能使有机色素褪色。

①有些不法商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出售,为辨别真伪,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 。 

A .酚酞试液    

B .氯化钡溶液    

C .硝酸银溶液    

D .硫酸铜溶液

②某同学用滴管将饱和氯水加入到含有酚酞试液的烧碱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红色褪去的原因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近几年我国不少水域多次发生“赤潮”、“水华”现象,这是水中的藻类生长繁殖过快导致的水质恶化现象。

①已知藻类含有C134H243O110N16P 的物质,则工业和生活污水中导致藻类生长过快的营养元素是    ___            _(填名称)

②河水的微生物使有机物(假设以C6H10O5表示)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所需氧气的量叫生化需氧量(简称BOD ),BOD 是衡量水体质量的一个指标。写出C6H10O5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___                    _。某水质量监测站测得某河水段水体的BOD为7。2mg/L,该河段所含有机物的质量折合成C6H10O5______________ mg/L

多项选择题 X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