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什么时期,为何要如此刻铭?

答案

参考答案: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战国秦汉时期青铜铭文的特征。物勒工名的铭文格式一般包括器主、铸造作坊的职官、工师(工匠)、器物置放地点、容量、重量。战国以后奴隶制社会衰落,礼崩乐坏,人们通过青铜器铭文记史明礼的意识发生变化;此时简册、帛书流行,文字繁复,在青铜器上镂刻长篇文字不如书于简册、帛书方便;刻有器主、工匠等名字的器物便于相互区别所有者及使用,便于“功有不当”时,“行罪穷情”。“物勒工名”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阶段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对提高手工业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深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部中国文学史都辟出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于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 ”。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 * * 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把速朽性因素和永恒性因素搓捏成一团,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而且总是把速朽性、局部性的因素抬得更高,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区。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 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那粽子,那龙舟,是献给诗人的。中国民众再慷慨,也不会把两千多年的虔诚,送给另一种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认为,文化是可以跨越政治的,它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这也是自古以来不分地域纪念屈原的原因。

B.本文作者认为,相对于文学定位而言,政治概念是速朽性、局限性的,文化研究者不应把它抬得过高。

C.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屈原最终成为了诗人,但他仕途不得志、政坛被排挤、朝廷受冷落,的确让人惋惜。

D.本文作者认为,屈原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楚国的土地、文化和 * * 形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国”。

2.“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说说中国文学史家“想岔”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这句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