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曰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篇论文。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 * * 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载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B.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C.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D.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E.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小题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①束星北的物理成就与爱因斯坦密切相关,对相对论的浓厚兴趣促使束星北与爱因斯坦合作,作为门徒和助手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②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从而造就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内的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③束星北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成就卓著,国际闻名,将他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是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讲课不照本宣科,能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探寻科学之美;②为人天真率,洒脱不拘,为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③爱惜人才,对学生关心照顾,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示例:师生之间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理由:①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爱因斯坦与束星北的师生合作,使束星北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因此得到多方面发展;②应营造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教学中不以自我为权威,尊重学生的创建,虚心对待学生指谬,为中国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③教师应鼓励、关心、提携学生,学生也应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爱因斯坦为束星北争取研究经费,并安排他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进行研究;束星北对李政道十分器重,鼓励他走求学之路,在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老师的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8分,明确观点2分,理由结合文本阐述每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小题1:题目分析:A项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文中无据,为无中生有。B项“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错,他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生涯在出国后就已经开始了。E项“本文详细叙述了”束星北“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不准确。

点评:本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或概括,一是对表达意思的概括和分析。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时,出题者常设置一些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因果倒置等陷阱。解答这类题时,只要把选肢所涉及到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进行细心地比对,选出正确的答案应不是问题。

小题2:题目分析:“中国的爱因斯坦”这是文章的标题,因此应联系全文来回答。就题目本身来看,束星北其研究的内容、成就、学术思想等方面应与爱因斯坦有共性的地方,另外把束星北比作爱因斯坦也是对束星北的评价、尊重和赞美。

点评:对文章中某些句子的含义、某一评价或看法的理解,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从本题来看,要理解的这句话就是文章的标题,因此解答此题就要立足于全篇。中国的爱因斯坦,也就意谓着被评价者与爱因斯坦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因此文章的具体内容来解说,问题步大。

小题3:题目分析:在文中找到束星北在浙大讲学相关段落(文中第7段),明白写了他哪几件事,并抓住文中带评述性的关键句子或词语。

点评: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的内容,迅速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区域,明确筛选的范围;对选定的区域进行分析,明白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是为了说明什么的,或者是说了哪几层意思;筛选出每个层次点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小题4:题目分析:首先答出束星北和他的学生之间是何种关系:融洽和谐。然后再分述具体应该有哪些关系(即:这种关系在文本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点评:要求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自己看法的探究题,一般是先亮明自己的观点。虽是探究题,自己的观点也是来源于所给文本的,至少是从文本中能找到依据的。一定不能提出一个与所给文本没有一点关系的观点来。就是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的过程中,也应该以文本内容为据,作为自己观点的支撑。

选择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曾怀着对当时蒸蒸日上的国家的极大兴趣,到莫斯科旅行。罗曼?罗兰一方面表示“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纪德则写道:“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而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则享受更多的优惠。” ——钱其琛《外交十记》

材料二 罗曼?罗兰则对苏联人的精神状况表示了担忧:“我确信,他们有时甚至过分低估了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其生存力……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纪德则写道“苏联人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他们被弄得深信:外国的一切都远不及苏联好”。 ——钱其琛《外交十记》

请回答:

(1)两位作家到达苏联时,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呈现怎样的特征?罗曼?罗兰看到人们正在从事什么经济建设工作?成效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罗曼?罗兰和纪德担忧什么?说明他们担忧的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