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材料四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什么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参考答案
【答案
参考答案:
(1)教材中,通过探究实验使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
①体现了探究性,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探究”这一核心,并视为教学的生命线: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素材,转化为探究内容,创设生动、真实、多样情境,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乐趣。
②体现了自主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突出表现在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心向,积极主动地学习、尝试,谋求自身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及教师的导学性,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富于想象、着眼于学生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进而激发自主性学习。
(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录像)
师:结合看到的录像,请同学们说一说氧气有哪些用途?
学生讨论回答: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氧气是发射火箭的助推剂;可用于金属的焊接和切割;煤、木材的燃烧需要氧气。
师:氧气的用途真是广泛。那我们如何获得纯净的氧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实验室常从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气。
请猜测能否利用这些含氧化合物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KMnO4)、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MnO2)、双氧水(H2O2)
师:[板书]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投影]高锰酸钾制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
c.导管口要稍微露出橡皮塞
d.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e.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
师:指导学生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
生:学生小组内合作动手完成实验
[投影归纳]实验步骤:
a.仪器组装;
b.气密性检查;
c.装入药品;
d.加热药品;
e.收集气体;
f.检验;
g.验满;
h.仪器的拆卸
师:[板书]
师:[引导思考]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物的特点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
师:[板书]
二、分解反应
特征:“一变多”
表示为:AB→A+B
师:[小结]本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生:汇报收获,小结本课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