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课题3水的净化

课题4爱护水资源

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教科书《水的净化》所呈现的内容。

课题3水的净化

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而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常呈浑浊(如图3-14)。

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而在某些乡村,则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动与探究

取3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向其中2个烧杯中各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再取一张圆形滤纸,如图3-16所示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如图3-17所示,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取上面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它们的清澈程度有什么差别?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任务: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请用教学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你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4)实验室过滤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请对本节课进行板书设计。

答案

参考答案:

(1)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纯水和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初步认识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掌握过滤实验操作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过滤的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观赏和思考,初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过滤的操作过程,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操作技能。

(3)教学流程图:

呈现自然界浑浊的水,提出除去杂质的问题一实验:明矾净水(沉淀)→探究活动:过滤→掌握过滤装置与操作程序→实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吸附)→说明这些水仍非纯水→引出硬水与软水的概念→实验:区别软水与硬水→了解软水与硬水的特征→硬水的软化方法→提出问题:如何获取纯净水→实验:蒸馏水的获取→了解蒸馏装置与主要操作→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净水方法的综合利用过程)→消毒方法(化学变化)。

(4)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一般在将滤纸贴在漏斗壁时先用水润湿并挤出气泡,因为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下,直接流到漏斗下边的接受容器中,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三靠:将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烧杯的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容器的内壁。

(5)板书设计:

判断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