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一堂高中音乐欣赏课,课题为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教师让学生分段和全曲欣赏了音乐作品后,绘声绘色地诠释了音乐中所展现的沃尔塔瓦河:从源头到形成大河,穿过森林、流经村庄、流向斯特维扬峡谷、形成壮观的瀑布后进入首都布拉格,在到达边境古庄维谢赫拉德后,最后汇入大海。

下课了,一位男同学走到教师面前小心地说:"老师,沃尔塔瓦河附近好像没有海。"教师愣住了。这位学生接着说:"应该是汇入拉贝河,我会去查阅资料确认后再来告诉你。"望着这位学生渐渐远去的身影,教师…

面对上述情况,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对待?

答案

参考答案:

教师首先应该主动纠错,利用下次上课的机会表扬提出质疑的学生,并公开向全班学生致歉。其次,教师要进行反思,告诫自己要不断学习,严谨对待每一个知识点,严谨对待每一堂课。此案例带给我们许多思考:第一是对知识的态度。教师并非全能,并非无事不晓,教师面对自己的某些知识性错误,要有勇于承认的胸怀,不能由于师道尊严而坚持错误。作为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更应有严谨的学风。第二是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在信息时代,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调整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第三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行,都会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产生兴趣,就会在学习和再认知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不断的主动学习中锻炼了自学能力。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 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 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做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以发出警报:“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以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上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的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流域遭到污染。

        ④ 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5.填空。 

第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为  ,加着重号的词“这里”指的是                          16.这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的顺序是        

17.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   等  

18.从第③段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①                        

②                                                    ③                       

19.第③段中“人均水资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20.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