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参考答案: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知识与技能】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熟悉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基本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如何体现。教学难点: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什么歌曲?(摇篮曲)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梦幻、甜美)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学生回答(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我在课前引导)。上一节课的作业让学生分组搜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在这里请学生们讨论、分享一下舒伯特的生平、艺术作品及艺术成就,我来归纳。小结: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就显示出他音乐创作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及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等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二)新课教授1.欣赏(1)《魔王》①提问与思考A.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B.反映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C.用什么乐器伴奏?(钢琴)②聆听《魔王》听前提问:舒伯特是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讨论小结(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筋疲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2)《鳟鱼》①聆听中文版《鳟鱼》A.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音乐开始,鳟鱼欢快游着,后来音乐紧张表现鳟鱼遇到危险--绝望)B.同学们说说作品包含了哪些寓意呢?(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词作者舒巴尔特写了很多抒情诗,由于政治原因被关进监狱,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心情,浑水摸鱼渔夫--统治者,受骗的小鱼--群众,舒伯特看到后深有感触便写成了这首歌)②聆听《鳟鱼》,边听唱边打拍子(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③请学生试唱第一段歌谱;来感受、体会这一段音乐(教唱两遍),多媒体播放图片,这就是鳟鱼,我来弹奏,大家用“啦”唱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唱歌词……我们怎样才能唱出鳟鱼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呢?(速度稍快、跳跃性)再一起演唱一遍。教师小节:舒伯特以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目的: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而作的。(四)扩展环节: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长江之歌》《草原之夜》《北京颂歌》《江河万古流》《送别》(李叔同)等。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地听了。(五)小结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但他的作品并不是盲目地屈从于诗歌,而是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新的生命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欣赏一些国外的艺术歌曲。(六)作业:课后收集中外艺术歌曲。(七)教学反思(略)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尽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由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局限,宋代法制的发展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元朝统一后,将奴隶制蓄奴习俗带入中原,奴婢可以买卖,宋代形成的社会成员平等化趋势发生了逆转。同时宋代商品经济被局限在原本的封建经济体系内,商人不是独立的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阶级力量,这成为制约宋代法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性因素。
——摘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材料二

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于是中国银本位制度确定,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一)钞票发行权收归……(二)废除银本位制,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三)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国重要谷物收成的价值迭法币56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几乎45%,工业品总产值为法币122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11%,资本主义生产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8.6%,其中民族资本占88%。
——摘自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二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期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20世纪)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自《世界当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简述其主要影响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