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分)自主探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城邦即城市国家( city - state),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乡村构成。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同形态的城邦。中国春秋以前的诸侯国也可以视为一种城邦形态。孟子说:“公侯皆方百里。”(《孟子·万章(下)》)这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规模。
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完成表4。(8分)
表4
春秋以前的中国 | 古代希腊的雅典 | |
主权的归属 | 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 | ① |
官员的产生 | ② | 选举和抽签 |
土地所有权 | ③ | 公民的私有土地 |
工商业状况 | 官府控制,规模小 | ④ |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6分)以19世纪40—70年代为例,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影响。(6分)
[探究三]
1915~1923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象,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3)结合各自时代背景,分别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8分)
[探究四]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摘自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6分)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3分)
(1)①城邦的全体公民②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 ③作为国有土地的井田制 ④工商业发达。(8分)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4分)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2分)
影响: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兴办;民族工业出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6分,任答三点)
(3)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打倒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2分)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2分)
1938-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 * * 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分)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分)
(4)表现:国际经济体系的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区域性经济组织成立。(6分)
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3分;如写出两者的对立关系也可得2分,但总分不超过3分)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政治经济的比较。
第(1)问,结合中国古代城邦和古代希腊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主要从当时的中国和西方政治和经济情况来考虑。影响主要从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个角度来考虑。
第(3)问,近代中国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这主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虑。
第(4)问,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依据材料信息,对材料信息进行整合,得出答案。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