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游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终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小题2: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小题3: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种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CE

小题2:C

小题3:处处是活泼的生命,生命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或: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4分)

小题4:中国人思维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

中国人的有机世界观,习惯从变化中看世界;

中国人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共四点,一点1分)

小题1:题目分析:C项,原文第5段中“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的“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态”,而不是太极图;E项,这一判断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思考方式不相符合。

点评:解答这类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排除法。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其表达的意思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小题2:题目分析:是西汉董仲舒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按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一观点显然带有机械广义色彩,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典型思维特征。

点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小题3:题目分析: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的相关阐述,来解释概念。因此就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中对此的相阐述,提取其中的关键词或句,加以整合即可。

点评:理解句意是理解文义的基础;而理解句意,要掌握“句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考题形式一般是单项选择,也有简答题。基本思路是:明确陈述对象,注意范围变化;弄清句子位置,明确地位、作用;分析结构、手法,抓住关键词语;注意语序、关系,明确事实、逻辑;联系中心、背景,注意转述信息。

小题4:题目分析:文章的第一段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可见本题的答案就蕴含在以下的述说内容中。对此,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比如每段的中心句。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其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还应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防止要点遗漏。又需以整体把握文章意旨即中心意思为宏观指导。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