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选做题(请从A、B和C三小题中选定两小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字母后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都作答则按A、B两小题评分.)

A.(选修模块3-3)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布朗运动是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B.气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斥力增大,引力也增大

C.导热性能各向同性的固体,一定不是单晶体

D.机械能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2)如图1所示,一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气缸静放在水平面上,活塞与气缸壁间的摩擦不计.气缸内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现缓慢地向活塞上倒一定质量的沙土,忽略环境温度的变化,在此过程中______

A.气体的内能增大

B.气缸内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C.气缸内气体分子密度增大

D.单位时间内撞击气缸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

(3)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mL溶液中有纯油酸6mL.用注射器测得50滴这样的溶液为1mL.把l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水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如图2所示,坐标纸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20mm.则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__m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______m3,根据上述数据,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

B.(选修模块3-4)

(1)关于对光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自然光斜射到玻璃表面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

B.水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是光的衍射现象

C.光纤导光利用了光的全反射规律

D.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光的干涉现象

(2)一列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0时刻的波形如图3所示,波刚好传到x=3m处,此后x=lm处的质点比x=-lm处的质点______(选填“先”、“后”或“同时”)到达波峰位置;若该波的波速为10m/s,经过△t时间,在x轴上-3m~3m区间内的波形与t0时刻的正好相同,则△t=______.

(3)某实验小组利用数字实验系统探究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装置如图4所示,水平光滑导轨上的滑块与轻弹簧组成弹簧振子,滑块上固定有传感器的发射器.把弹簧拉长5cm由静止释放,滑块开始振动.他们分析位移一时间图象后发现,滑块的运动是简谐运动,滑块从最右端运动到最左端所用时间为ls,则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为______Hz;以释放的瞬时为初始时刻、向右为正方向,则滑块运动的表达式为x=______cm.

C.(选修模块3-5)

(1)下列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波尔理论的假设之一是原子能量的量子化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

D.比结合能越小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

(2)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n=4能级状态,氢原子的能级      示意图如图5所示,那么

金属
逸出功W/eV1.92.73.74.1
①氢原子可能发射______种频率的光子.

②氢原子由量子数n=4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子的频率是______Hz,用这样的光子照射右表中几种金属,金属______能发生光电效应,发生光电效应时,发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______eV.(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1eV=1.6×10-19J)

(3)在氘核

 21
H和氚核
 31
H
结合成氦核
 42
He
的核反应方程如下:
 21
H+
 31
H→
 42
He+
 10
n+17.6MeV

①这个核反应称为______

②要发生这样的核反应,需要将反应物质的温度加热到几百万开尔文.式中17.6MeV是核反应中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的能量,核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比核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了______㎏(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

A、(1)A、布朗运动是悬浮的小颗粒无规则运动,反映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气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斥力和引力均增大,斥力增大得更快.故B正确.

C、单晶体导热性能各向同性.故C错误.

D、根据能量转化的方向性,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但内能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故D错误.

故选B.

(2)缓慢地向活塞上倒一定质量的沙土,气体压强增大,知单位时间内撞击气缸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气体分子数不变,体积变小,所以气缸内气体分子密度增大.因为金属气缸导热性能良好,所以内部气体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气体的内能由温度决定,所以气体内能不变.故CD正确,A、B错误.

故选CD.

(3)油膜的面积S=60×4×10-4m2=2.4×10-2m2

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V=

1
50
×
6
104
×10-6=1.2×10-11m3

B、(1)A、自然光照射到玻璃表面上,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故A正确.

        B、水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是薄膜干涉现象.故B错误.

        C、光导纤维运用了光的全反射.故C正确.

        D、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光的全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C.

(2)通过“上下坡”法,知x=lm处的质点向下振动,经过

3
4
T周期到达波峰,x=-lm处的质点向上振动,经过
1
4
T到达波峰,所以x=lm处的质点比x=-lm处的质点后到达波峰位置.

经过周期的整数倍后,波形图不变,T=

λ
v
=
4
10
s=0.4s.所以经历的时间t=0.4ns(n=1,2,3┅).

(3)滑块从最右端运动到最左端所用时间为ls,知周期T=2s,则振动频率f=

1
T
=0.5Hz.

ω=2πf=π,根据x=Asin(ωt+φ)知,A=5cm,φ=

π
2
,所以x=5sin(πt+
π
2
)=5cosπtcm.

C、(1)A、β衰变产生的电子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故A错误.

B、波尔理论的假设之一是原子能量的量子化.故B正确.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与温度无关.故C错误.

D、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故D错误.

(2)①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n=4能级状态,根据

C24
=6知,氢原子可能发射6中不同频率的光子.

②氢原子由量子数n=4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有:E4-E2=hγ,解得γ=

E4-E2
h
=6.15×1014Hz.

E=hγ=2.55eV,当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金属的逸出功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所以金属铯能发生光电效应.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有:EKm=hγ-W0=2.55-1.9=0.65eV.

(3)①氘核

 21
H和氚核
 31
H
结合成氦核
 42
He
属于轻核聚变.

②轻核聚变有质量亏损,17.6MeV是核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核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比核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减小.根据△E=△mc2,得△m=

△E
c2
=3×10-29kg.

故答案为:A.(选修模块3-3)

(1)B(2)CD  (3)(2.3~2.5)×10-2;1.2×10-11

B.(选修模块3-4)

(1)AC(2)后,0.4ns(n=1,2,3┅)(3)0.5 5cosлt

C.(选修模块3-5)

(1)B (2)①6   ②6.15×1014(或6.2×1014) 铯  0.65

(3)聚变(热核),放出,减少,3×10-29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