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属于颗粒剂的优点的是()。

A.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B.分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引湿性等较小

C.受外界空气、水分、光线等影响较小,化学性质更稳定

D.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E.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程度高,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要点是“各类固体制剂的优点”。

(1)散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较多,其特点包括:

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②外用时其覆盖面大,且兼具保护、收敛等作用;

③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特殊群体如婴幼儿与老人服用;

④包装、贮存、运输及携带较方便。

(2)与散剂相比,颗粒剂具有以下特点:

①分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引湿性等较小;

②服用方便,并可加入添加剂如着色剂和矫味剂,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

③通过采用不同性质的材料对颗粒进行包衣,可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肠溶性等;

④通过制成颗粒剂,可有效防止复方散剂各组分由于粒度或密度差异而产生离析。

(3)片剂的优点有:

①以片数为剂量单位,剂量准确、服用方便;

②受外界空气、水分、光线等影响较小,化学性质更稳定;

③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产量大,售价较低;

④种类较多,可满足不同临床医疗需要,如速效(分散片)、长效(缓释片)、口腔疾病(含片)、 * * 疾病( * * 片)等,应用广泛;

⑤运输、使用、携带方便。

(4)胶囊剂的优点:

①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稳定性:药物在胶囊壳的保护下,免于空气、光线等的干扰,掩蔽药物的不良臭味,保护性质不稳定的药物,以维持药物的稳定性;

②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药物以粉末或颗粒状态直接填装于囊壳中,不同于片剂、丸剂等剂型,胶囊剂未经机械挤压等过程,使该制剂在目标位置迅速分散、释放和吸收,快速起效,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帮助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可以把难以制成丸剂、片剂等固体制剂的液态药物或含油量高的药物充填于软质胶囊中,制成方便携带、服用和剂量明确的软胶囊;

④药物缓释、控释和定位释放:将药物制成缓释、控释的颗粒,按需装入胶囊中,起到缓控释的作用;肠溶胶囊壳装载药物,可在小肠处定位释放;可制成定位在直肠或 * * 的腔道给药的胶囊剂。

(5)液体制剂的优点:

①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程度高,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②给药途径广泛,可以内服、外用;

③易于分剂量,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

④药物分散于溶剂中,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通过调节液体制剂的浓度,避免固体药物(溴化物、碘化物等)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引起胃肠道刺激作用。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魂 归

(台湾)龙应台

  这是他十六岁时离开的山沟沟里的家乡。“爱己”要他挑着两个箩筐到市场买菜,市场里刚好有人在招少年兵,他放下扁担就跟着走了。

  今天带他回来,刚好是七十年后。

  有两个人在门前挖井。一个人在地面上,接地面下那个人挖出来的泥土,泥土用一个辘轳拉上来,倾倒到一只竹畚箕里,两个满了,他就用扁担挑走。很重,他摇摇晃晃地走,肩头被扁担压出两条肉的深沟。地面下那个人,太深太黑了,看不见,只隐隐听见他咳嗽的声音,从井底传来。“缺水,”挑土的人气喘喘地说,“两个多月了。没水喝了。”

  “你们两个人,”你问,“一天挣多少钱?”

 “九十块,两个人分。”

  “挖井危险啊,”你说,“有时会碰到沼气。”

  那人笑笑,露出缺牙,“没办法啊。”

  灰扑扑的客运车卷起一股尘土而来,停住,一个人背着一个花圈下了车。花圈都是纸扎的,金碧辉煌,艳丽无比,但是轻,背起来像个巨大的纸风车。乡人穿着洗得灰白的蓝布褂,破旧的鞋子布满尘土。

  父亲的照片放在厅堂中央,苍蝇到处飞舞,粘在挽联上,猛一看以为是小楷。

  大哥,那被历史绑架了的长子,唤你。“族长们,”他说,“要和你说话。”

  你跟着他走到屋后,空地上已经围坐着一圈乡人。母亲也坐着,冰冷着脸。

  像公审一样,一张小凳子,等着你去坐下。

  女人蹲在地上洗菜,本来大声喧嚣的,现在安静下来。一种尴尬又紧张的气氛,连狗都不叫了。看起来辈分最高的乡人清清喉咙,吸了口烟,开始说话:“我们明白你们不想铺张的意思,但是我们认为既然回到家乡安葬,我们还是有我们的习俗同规矩。我们是要三天三夜的。不能没有道士道场,不能没有花鼓队,而且,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的,那骨灰要由八个人或者十二个人抬到山上去,要雇人的。不这么做就是违背家族传统。”

  十几张脸孔,极其严肃地对着你,讨一个道理。十几张脸孔,黝黑的、劳苦的、满是生活磨难的脸孔,对着你。这些人,你心里说,都是他的族人。如果他十六岁那年没走,他就是这些人的伙伴了。

  母亲寒着脸,说:“他也可以不回来。”你赶忙握紧她的手。

  你极尽温柔地解释,佛事已在岛上做过,父亲一生反对繁文缛节,若要铺张,是违背他的意愿,你不敢相从。花鼓若是湘楚风俗,当然尊重。至于雇别人送上山,“对不起,做儿女的不舍得。我们要亲自捧着父亲的骨灰,用自己的手带他入土。”

  “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

  你清朗地注视他们的眼睛,想从那古老的眼睛里看见父亲的神情。

这一天清晨,是他上山的日子。天灰灰的,竟然有点湿润的雨意。乡人奔走相告,苦旱之后,如望云霓。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你一滴眼泪都不掉。但是当司仪用湘音唱起“上──香”,你震惊了。那是他与“爱己”说话的声音,那是他教你念“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腔调,那是他的湘楚之音。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你深深跪下,眼泪决堤。是,千古以来,他们就一定是以这样悲怆的楚音招魂的: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归来归来,恐自遗灭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当他说闽南语而引得人们哈哈大笑时,当他说北京话而令人们面面相觑时,他为什么不曾为自己辩护:在这里,他的楚音与天地山川一样幽深,与苍天鬼神一样宏大?司仪的每一个音,都像父亲念《陈情表》的音,婉转凄楚,每一个音都重创你。此时此刻,你方才理解了他灵魂的漂泊,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何以为《四郎探母》泪下,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是真的回到家了。

  花鼓队都是面带沧桑的中年妇女,一身素白,立在风中,衣袂飘扬。由远而近传来唢呐的声音,混着锣鼓。走得够近了,你看清了乐师,是十来个老人,戴着蓝布帽,穿着农民的蓝布褂,佝偻着背,铿锵铿锵吹打而来。那最老的,他们指给你看,是他的儿时玩伴。十六岁那年两个人一起去了市场,一个走了,一个回来。

  天空飘起微微雨丝,湿润的空气混了泥土的气息。花鼓队开始上路,兄长捧着骨灰坛,你扶着母亲,两公里的路她坚持用走的。从很远就可以看见田埂上有人在奔跑,从红砖砌成的农舍跑出,往大路奔来,手里环抱着一大卷沉重的鞭炮。队伍经过田埂与大路的接口时,她也已跑到了路口,点起鞭炮,劈里啪啦的炮声激起一阵浓烟。长孙在路口对那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妇女跪下深深一拜。你远远看见,下一个田埂上又有人在奔跑。每一个路口都响起一阵明亮的炮声,一阵烟雾弥漫。两公里的路,此起彼落的鞭炮夹杂着“咚咚”鼓声,竟像是一种喜庆。

  到最后一个路口,鞭炮震耳响起,长孙跪在泥土中向村人行礼,在烟雾弥漫中,你终于知晓:对这山沟里的人而言,今天,村里走失的那个十六岁的孩子,终于回来了。七十年的天翻地覆,物换星移,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

(选自《目送》,三联书店2009年9月出版,有删改)

注: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文中的“你”即作者本人。

“爱己”:湖南方言,即“奶奶”。

小题1:在写父亲的葬礼前,着意描写两个挖井人,有何用意?(4分)

小题2:请从手法与主旨的角度分析,文章对“湘楚之音”是如何表现的?(6分)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有人认为,中国的丧葬仪式有太多形式主义的规矩,应一切从简。也有人认为,这些仪式体现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应该继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仪式”的看法。(8分)

答: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