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13分)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市售白醋的总酸量(g/100mL)。

Ⅰ.实验步骤:

(1)配制100mL待测白醋溶液。量取10.00mL食用白醋,注入烧杯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100mL 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定容,摇匀即得。

(2)用       取待测白醋溶液20.00 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2滴           作指示剂。

3)读取盛装0.1000 mol/L NaOH 溶液的             (填仪器名称)的初始读数。如果液面位置如右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         ml。

4)滴定。当                              时,停止滴定,并记录NaOH溶液的最终读数。再重复滴定3次。

Ⅱ.实验记录

滴定次数

实验数据(mL)

1234
V(样品)20.0020.0020.0020.00
V(NaOH)(消耗)15.9515.0015.0514.95
Ⅲ.数据处理与讨论:

(5)甲同学在处理数据时计算得:

平均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 V =" [(15.95+15.00+15.05+14.95)" /4 ]mL = 15.24mL。

指出他的计算的不合理之处:                                            。

(6)乙同学仔细研究了该品牌白醋的标签,发现其中还含有苯甲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他想用资料法验证醋酸与苯甲酸钠不会发生离子互换反应,需查找在一定温度下的醋酸与苯甲酸的           (填写序号)。a.pH            b.沸点         c.电离常数         d.溶解度

(7)在本实验的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大的是        (填写序号)。

a.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滴定管   

b.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入少量水 

d. 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  

答案

(1)容量瓶  (2)酸式滴定管   酚酞   (3)碱式滴定管    1.70

(4)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5)第一组数据与后3组数据相差较大,属异常值,应舍去

(6)c   (7)ab

题目分析:(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是容量瓶。

(2)白醋显酸性,应该用酸式滴定管量取。醋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显碱性,所以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3)氢氧化钠溶液应该用碱式滴定管量取。由于滴定管的刻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所以根据装置图可知,此时的读数是1.70ml。

(4)酸使酚酞试液显无色,碱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所以终点时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第一组数据与后3组数据相差较大,属异常值,应舍去。

(6)根据较强的酸制取减弱的酸可知,要判断醋酸和苯甲酸钠能否反应,只需要根据醋酸和苯甲酸的电离常数即可,答案选c。

(7)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滴定管,则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增加,所以测定结果偏高;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说明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增加,所以测定结果偏高;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入少量水,并没有改变醋酸的物质的量,不影响测定结果;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则醋酸减少,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减少,测定结果偏低,答案选ab。

点评: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的总依据为:由C测==C标V标/V测由于C标、V待均为定植,所以C测的大小取决于V标的大小,即V标:偏大或偏小,则C测偏大或偏小。根据产生误差的来源,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洗涤误差。②读数误差。③气泡误差。④锥形瓶误差。⑤变色误差。⑥样品中含杂质引起的误差,这种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题
问答题

香港一位企业家对新疆企业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深有感触:新疆许多企业的设备都是一流的,但是生产出的产品却是二流的、甚至三流的。这是为什么?他认为,关键是“人”,应该关注人的素质。是的,缺少人才,劳动力整体素质低,阻碍了经济发展,是新疆人多年来不敢面对的现实。前几年曾因将“乌鲁木齐”错印成“鸟鲁木齐”,多了一点丢了一百万;又有个印刷厂将“驼峰”错印成“驴峰”,又扔掉了几百万。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家国有大企业与外商达成800万美元的出口生意,结果在与外商签合同时,经理喝酒过量竟然吐了外商一身,外商扭头扬长而去。有一年,国际市场上羊肠衣一度十分畅销,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应该是很好的机遇,但新疆的一些企业却由于生产技术低下致使产品不合欧共体标准,从而痛失机遇。

众所周知,新疆是全国产棉“状元”,为了解决原料运输困难,1995年国家实施了“东锭西移”的宏伟战略。然而大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后,遇到的第一难题便是无人操作。一朝一夕培训成千上万名技术工人,谈何容易,于是这一流的设备只能“半开半闭”。

新疆是畜牧大区,但却生产不出像样的皮革制品,仅有的几家皮革加工厂纷纷关门停业,记者看到,花大价钱从意大利引进的一流制革机早已爬满了灰尘。牧民只有将皮革低价卖给“二道贩子”,再由他们贩往浙江等沿海地区加工,而加工好的皮革制品要想卖个好价钱,要想有足够份额的市场,还必须运回到新疆来卖,因为世人都知道“新疆是出羊皮的地方”,“肯定会有上等的皮衣”。

结合上述材料,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