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 A(g)+B(g)

C(g)+D(s)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往一个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1molB,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的浓度为I然后每次改变一种反应条件做了另三组实验,重新达到平衡时容器中各成分的浓度(其中D用物质的量来表达)分别为Ⅱ.Ⅲ.Ⅳ.

ABCD
0.05mol•L-1a mol•L-10.05mol•L-1b mol
0.078mol•L-10.078mol•L-10.122mol•L-1m  mol
0.06mol•L-10.06mol•L-10.04mol•L-1n  mol
0.07mol•L-10.07mol•L-10.098mol•L-1p  mol
针对上述系列试验,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Ⅰ中a=1

B.实验Ⅳ结果的产生可能是因为采用从生成物配比的方法,且p≥0.98

C.Ⅱ对应的操作方法可以是在Ⅰ的基础上压缩反应容器的体积,且m>0.5

D.将Ⅲ与I比较,可以判断出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答案

在恒温条件下往一个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1molB,反应达平衡时,消耗的B的物质的量与A的物质的量相等,故a=0.05mol•L-1

Ⅰ组:K=

0.05mol•L-1
0.05mol•L-1×0.05mol•L-1
=20L/mol,转化率=
0.05×10
1
×100%
=50%;

Ⅱ组:K=

0.122mol•L-1
0.078mol•L-1×0.078mol•L-1
=20L/mol,但不能计算转化率,因体积不是10L,

否则C的物质的量为0.122mol/L×10L>1mol,不符合题意,应为缩小体积,温度不变;

Ⅲ组:K=

0.04mol•L-1
0.06mol•L-1×0.06mol•L-1
=11.11L/mol,转化率=
0.04×10
1
×100%
=40%;

Ⅳ组:K=

0.098mol•L-1
0.07mol•L-1×0.07mol•L-1
=20L/mol,但不能计算转化率,因体积不是10L,否则0.07mol/L×10L+0.098mol/L×10L>1mol,可能为缩小体积,或用从生成物配比的方法,温度不变.

A、在恒温条件下往一个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和1molB,反应达平衡时,消耗的B的物质的量与A的物质的量相等,故a=0.05mol•L-1,故A错误;

B、实验Ⅳ中K=

0.098mol•L-1
0.07mol•L-1×0.07mol•L-1
=20L/mol,温度不变,因0.07mol/L×10L+0.098mol/L×10L>1mol,可能为缩小体积,或用从生成物配比的方法,如用从生成物配比的方法,反应如从逆向开始,因D为固体,对平衡无影响,如生成A、B为0.07mol/L×10L=0.7mol,D应>0.7mol,故B错误;

C、Ⅱ组:K=

0.122mol•L-1
0.078mol•L-1×0.078mol•L-1
=20L/mol,但不能计算转化率,因体积不是10L,否则C的物质的量为0.122mol/L×10L>1mol,不符合题意,应为缩小体积,与Ⅰ组相比较,Ⅰ组达到平衡时D的物质的量为0.5mol,而Ⅱ组压强较大,增大压强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平衡时D的物质的量应大于0.5mol,故m>0.5,故C正确;

D、将Ⅲ与I比较,转化率减小,平衡向逆向移动,K减小,如反应放热,可升温,如反应吸热,可降温,因无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故无法判断,故D错误.

故选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树子通为子。既而侧室钟氏又生子迟。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已祔。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③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②祔:合葬。③粤:助词,用于句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发陕西   起:被起用

B.必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C.君仕虽不    显:明显

D.山林之乐    极:享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省叔父巡抚幕中  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君亦遇事尽能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C.尽其才以文辞歌诗 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D.君少也,为学自成 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下列各句中对文意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枚为官和为文都有出色的才能,但他向来无意仕进,纵情山水,极意诗文,因而他的文章享有盛名。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的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4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1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墓志铭一类文字必须写墓主姓名、字号、籍贯、世系等,极易犯板滞的毛病,而这篇墓志铭却独具匠心,富于开阖变化,是墓志铭中的精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作者眼中,袁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