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答案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2.【参考答案:】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生:《故乡》。生:《社戏》。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这种导人新课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考生可试着发散思维,选择更适合教学的方式。3.【参考答案:】(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多项选择题

仓达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发起人为甲公司和乙。2003年,仓达公司股东会通过决议,同意丙、丁、戊加入公司,并将公司注册资本增至2750万元。此时,仓达公司的股权结构为:甲公司35%、乙15%、丙20%、丁15%、戊15%。仓达公司不设董事会,甲公司派代表王某出任仓达公司执行董事并兼任总经理。2004年初,乙决定将自己的股权向其他股东转让。其他股东均希望购买乙的股权,但对购买的比例无法达成一致意见。2004年5月,甲公司与乙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乙将其所持有的仓达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给甲。此后,甲公司与乙提议召开股东会,讨论增资及修改公司章程事宜。甲公司提出,将仓达公司注册资本再增加2150万元,新增资本全部由甲公司认购。丙、丁、戊同意增加公司资本,但反对新增资本由甲公司全部认购,同时提出:乙与甲公司的《股权转让协议》无效,全体股东对乙拟转让的股权和公司新增资本应当具有等额的认购权。在表决中,全体股东均同意公司增资并对章程中的对应条款予以修改;但就变更公司股东、新增资本全部由甲公司认购及修改章程中对应条款,甲公司、乙投票赞成,丙、丁、戊投票反对。2004年7月,王某依照甲公司与乙的《股权转让协议》修改了仓达公司的章程,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变更公司股东、增加公司资本的登记手续。由此,丙、丁、戊的股权被稀释。丙、丁、戊起诉到法院,要求确认乙与甲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无效,并要求确认丙、丁、戊对乙转让的股权和公司新增资本拥有等额的认购权。

王某依照《股权转让协议》修改了仓达公司章程的相应条款。这一行为( )。

A.符合《公司法》规定

B.构成违法行使职权

C.违反《公司法》规定

D.侵犯其他股东权利

E.触犯《刑法》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