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12岁的男孩小莫,小学时一直是班干部,是大家公认的乖孩子。可是,他从小跟外婆住,很少和同龄孩子玩耍。今年上重点中学,开始住校了。刚入学不到一个月,他就要求换学校,称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也不好。妈妈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现在,他又开始担心新学校的老师、同学也会对他不好。小莫开始恐惧上学。

(1)小莫遇到了什么麻烦?造成小莫现在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小莫应怎么做才能走出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莫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在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适应。形成这种不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他从小就很少和同龄孩子玩耍,缺少广泛的人际交往,一旦住校与同学相处时就会出现交往障碍。②由普通小学升人重点中学,他不再是班里的佼佼者,所以感到压力大。③他从小跟外婆住已成习惯,住校要独自生活,他难以适应。

(2)小莫应该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才有助于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他应当主动与同学们交往,主动找老师谈心,这样可以使压力得到放松和调适,也能建立起新的交往圈。只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主观上努力,方法上得当,我们每个人都能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3分)

兽•人•鬼   闻一多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一串纷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原载1945年12月9日《时代评论》第6期)

背景资料

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大校园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头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

小题1: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2: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3分)

小题3: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个字)。(4分)

小题4:闻一多先生说“胜利的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4 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