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 钓鱼岛屿最新事件:中国多次立场坚定声明钓鱼岛屿为中国固有领土,但日本却不断非法入侵并试图占为己有。(9.11)消息称,日本政府与钓鱼岛所谓“岛主”栗原家族正式签署岛屿“买卖合同”,购买钓鱼岛并实施“国有化”。就此事件,中国政府及军方态度十分明确,表示中方强烈抗议日本此非法无效的行为,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中国在维系和平友好的前提下也绝不放弃武力。9月11日起,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钓鱼岛及周边海域天气预报。中国海监船编队在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实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实施管辖。中国已经宣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领海的范围十分明确。

材料二 同样,中国的民众也用自己理性的行动捍卫祖国的领土,大家心系国事,团结一致。从9月11日起,全国多地民众发起游行示威,抗议日本“购买”钓鱼岛。

(1)材料一,中国政府对于钓鱼岛事件的立场态度和举措体现了政治生活什么道理?(4分)

(2)中国民众的举动体现中 * * 什么样的民族精神?你认为这样的民族精神能最终使我们战胜困难捍卫我国的主权吗? 为什么?  (20分)       

答案

(1) 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中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表明我国坚决捍卫我国的主权。(4分)

(2)①中 * * 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6分)

② 中 * * 精神是维系中 * * 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 * * 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 * * 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 * * 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 * * 之魂。(共4点,每点2分,共8分)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可以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战胜危机,共渡时艰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最终将捍卫我国的主权。(3点共6分)

题目分析:

(1)体现类设问方式有两种,如果设问只问“上述材料体现了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或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则可只答相关原理结论,略作点拨即可,无需结合材料深入分析;若设问是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或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的什么道理的?”则需既答相应原理结论又需结合材料作具体分析,而且材料结合得越紧密,问题分析得越深刻、越透彻、越到位越好,也就是说这种题型回答时重在“如何体现”多下工夫。“体现”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引起重视。

(2)高考政治主观题当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这类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设问的指向范围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运用层次分析法——联系材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影响、作用、意义等)、怎么办(对策、措施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展开分析,层层挖掘,最终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谈清楚、谈深刻。层次递进法解题关键在于把问题分成四个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作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第四个问题是怎么办?主要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当然,在解题过程中,并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分成这样四个问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灵活处理。解答好本题,要紧密围绕材料,并且落脚点是弘扬中 * * 精神的必要性。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