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民心”,把民心向背看成是国家兴亡和 * * 兴衰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篇》)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君道篇》)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富国篇》)

——以上均摘自《荀子》

材料二: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韩非子·六反》

材料三: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的两种观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5分)

(2)材料二反映韩非子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持怎样的观点?后来秦始皇沿用了韩非子的这一观点实行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后果?(2分)

(3)材料三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后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分)

(4)对比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1分)

答案

(1)观点:即主张理民爱民,又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要求维护封建等级秩序。(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者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荀子的理论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共同反对奴隶主阶级斗争的需要,也体现了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要求。(3分)

(2)观点:主张用严刑酷法来对待人民,以加强君主统治。(1分)

后果:秦朝暴政而亡。(1分)

(3)“存百姓”。(1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者从俭。(2分)

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1分)

(4)统治者只有爱惜民力,关注民生,才能维持长治久安。(1分,言之有理即可)

此类题目解题的关键是要看清材料,结合本题所涉知识,从它们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并做出答案,再进一步,由此引申出来,考查你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