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某一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是对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每一个单元都有确定的主题,从中就可确定教学的重点

B.重点内容一般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C.教学中处处有学问,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成长

D.教学应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教学重点不同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主要由它在知识结构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教学难点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重点可能是难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重点都是难点,二者不能够等同。难点有时可通过点拨一次性解决。但因为其难,更多时候宜分散解决。所以不正确选项为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①沙尘暴,这个黄色的风魔,越过它传统的西北领地,长驱直入,直达内地沿海。所到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世纪警钟,这是大自然为报复人类而发动的一场生态战争。

  ③为了找到沙尘的起源,众多科学家进行联合考察。结果却出人意料:屡屡肆虐华北地区的沙尘并非来自沙漠,而是来自京西北的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退化和撂荒耕地,飘到北京上空的浮尘大部分来自这些地区。研究人员发现真正能产生扬尘的是一些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和武川县,由于过度开垦,地面上很薄的土壤都被风刮起,剩下的则是难以耕种的沙地。

  ④专家说,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无论是沙尘暴的出现的频率还是土地沙漠化的速度都是直线上升的。90年代,土地沙漠化已经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意味着每年要消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⑤多年来对沙化土地总体上_______大于治理。土地沙漠化的加剧说明森林和植被的减少,而森林和植被的减少,又直接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一个多么可怕的恶性循环。

  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世界性重大难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其严重。环境问题早已远远超出它本身,它折射、隐藏着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国的大部分人员居住在靠东部的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中国人口的西迁,似乎早晚是不可避免的。而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就是我们民族生存空间的挤压、缩小和危机吗?也正如此,大西北的生态环境问题,就绝不仅仅是它自身的问题,对中国、西亚、乃至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件________而有必须做好的大事。 

  ⑦沙尘暴作为大自然的代言人,它将强迫我们坐下来,用耐心和理性来________它的诉求,了解它的意志, 最终让我们学会和大自然和睦相处。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描述沙尘暴的危害。(不少于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尘暴的频繁出现意味着土地沙漠化的加剧”是从文中抽出的一句话,其最佳位置是(    )

A.第②段之后

B.第③段之后

C.第④段之后

D.第⑤段之后  

3.文中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毁坏  急促  倾听

B.破坏  急迫  聆听

C.破坏  急迫  倾听

D.毁坏  急促  聆听

4.根据文意写出“飘到北京上空的浮尘”大部分来自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沙尘暴作为大自然的代言人”这句话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上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沙尘暴的肆虐是要告诉读者,这是大自然发动的一场报复人类的生态战争。 B.第④段是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很快。

C.第⑥段介绍了环境问题并不能体现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D.本文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指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启示人们要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

7.根据全文内容,结合文中“过度开垦”、“破坏生态”等词语,写出你认为能治理沙尘暴的有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