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

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 * * ?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小题1:下列对人文教育的本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B.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种教育都无法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

B.人文教育即人文知识的教育,如果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么人性的因素就会受到遮蔽。

C.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为前提的教育,相对于技术知识教育更重视 精神价值,重视对一个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重视人文精神。

D.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小题3: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①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②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③一个国家或民族为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每个要点1分,总分3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所谓本质,就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因此,ACD都不是人文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地方,因此,这三项不是人文教育的本质。

点评:“重要词语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还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小题2:

题目分析:A项:技术知识教育可以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B项:人文教育不等同于人文知识教育。D项:“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错误。原文“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说明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小题3:

题目分析:首先划定答题区间,即第三段。本段主要从三个方面讲了造成人文教育困境的原因,通过划分层次,可以概括为: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一个国家或民族为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

点评:考点:

点评: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
     We know that trees are useful in our everyday life. They __1__ us many things, such as wood,
 oxygen, rubber, medicines and many other things. They can __2__ tell us a lot about our climate. The
  following are the reasons. If you __3__ a tree, you can see that it has many rings. Most trees grow one
  new ring __4__ year. Because of the reason, we know __5__ a tree is. A tree over a hundred years old
  means that it has more than a hundred __6__ . When the climate is dry or very cold, the trees do not
 grow very much and their rings are usually __7__ . When it is wet and warm, the rings are much
  thicker. If the rings are suddenly very thin or suddenly very thick, this means that the __8__ changed
  suddenly. If we look at the rings on this tree, we can learn about the __9__ for a hundred years. We
 can see __10__ our climate is changing today.
(    ) 1.A.tell  
(    ) 2.A.not  
(    ) 3.A.cut across
(    ) 4.A.every  
(    ) 5.A.how big  
(    ) 6.A.trees  
(    ) 7.A.big  
(    ) 8.A.climate
(    ) 9.A.people  
(    ) 10.A.how    
B.ask  
B.too  
B.climb up
B.many
B.how long
B.leaves
B.thick
B.trees
B.things
B.why  
C.give  
C.to    
C.walk past
C.the first
C.how old
C.people  
C.small
C.rings
C.climate
C.when  
D.get          
D.also        
D.look at      
D.from        
D.how much    
D.rings        
D.thin        
D.animals      
D.life        
D.while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