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材料二  1957~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糖料产量
195719505164.0419.61189.3
195820000196.0477.01563.1
195917000170.9410.41214.7
196014350106.3194.1985.5
19611475080.0181.4506.5
——引自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

  

全国通用粮票(1966年发行)        当代中国第一张股票(1989年发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一五”计划把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7—1958,1958—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2分)

(3)材料三中“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什么样的根本性转变?(1分)这种根本性转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2分)

答案

(1)原因: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

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一五”计划中有苏联援建的项目,东北地区与苏联等国为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3分)

(2)变化趋势:1957年至1958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上升趋势;

1958年至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较快下降趋势。(2分)

主要原因:“一五”计划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产量上升原因);

“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泛滥(产量下降原因)。(2分)

(3)根本性转变:逐步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分)

重要意义: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改善民生。(2分)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