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二甲醚是一种重要的清洁燃料,也可替代氟利昂作制冷剂等,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工业上利用煤的汽化产物(水煤气)合成二甲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煤的汽化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为                                      

(2)利用水煤气合成二甲醚的总反应式可表示为3CO(g)+3H2(g)CH3OCH3(g)+CO2(g) △H< 0。一定条件下得密闭容器中,该总反应达到平衡,要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填字母代号)。

A.高温高压

B.加入催化剂

C.减少CO2的浓度

D.增加CO的浓度 E.分离出二甲醚(3)已知反应2CH3OH(g) CH3OCH3(g)+H2O(g),某温度下得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CH3OHCH3OCH3H2O
浓度/(mol/L)0.440.60.6
①通过计算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

②若加入CH3OH后,经10min反应达到平衡,试计算此时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该时间内CH3OH的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

(10分)

向正方向进行,  v(正) > v(逆)

②              2CH3OH(g) CH3OCH3(g)+H2O(g)

始态(mol/L)     c0                     0          0

某时刻            0.44           0.6         0.6

z左边倒         0.44+1.2        0            0       c(CH3OH)=0.44+1.2=1.64mol/L

到平衡反应浓度    △c        △c/2      △c/2

平衡浓度        0.44-△c      △c/2      △c/2

△c ="1.6mol/L       " 平衡,时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 0.04mol/L 

该时间内CH3OH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6mol/(L·min)           

阅读理解与欣赏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 * *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说“木叶”》

1.“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普遍的性格”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普遍的性格”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曹植《美女篇》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