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3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4分)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5分)。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1)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墨子“兼爱非攻”等。(3分,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西汉: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分)
宋朝:朱熹等吸收释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2 分)
(3)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或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一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