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 * * 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4分)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 * * 的精神生活。(3分)

材料二: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2)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2分)

(3)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2分)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4)概括材料三的观点。(2分)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5)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6)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答案

(1)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4分)

举例:(3分)(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例子即可,要求包括人物、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

例: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中 * * 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或答出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及影响并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2)负责司法。(2分)

(3)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2分)

(4)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5)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  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6)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