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⑴     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⑵     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⑶     “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 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 * * 。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⑷     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⑸     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 * * 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 * * 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⑹     对待学生运动,身为教务长的潘光旦,虽然同情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但不得不考虑学校当局对家长负有学生安全与读书之责,深恐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惨案。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时,他与校长梅贻琦联手一面与军政当局周旋,一面劝阻学生“稍安毋躁”。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 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⑺     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⑻     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⑼     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⑽     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 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⑾     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⑿     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⒀     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

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

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E.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小题2: 文中提到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他的“人文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 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文章说“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请结合他的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8 分)

答案

小题1:AB

小题2:(2) (6分)答: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世、做学问两个方面(2分)

为人处世方面:⑴潘光旦是仁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⑵ 他爱校如家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⑶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亦师亦友。⑷忧国忧民,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答出任何2点2分)

做学问方面:⑴新人文史观,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⑵有文人雅趣。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⑶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答出任何2点2分)

小题3:①侧面烘托(1分)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如闻一多,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 ,私心狂喜,不可名状!”说明对他十分敬佩;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说明他知识渊博,成就卓著。(3分)

②增强传记文学的可信性,真实性。使作品生动,增强文章感人力量。(2分)如用钱伟长的话再现史实,费孝通费“将他拥入怀中对传主坎坷命运的惋惜,表现朋友真挚情谊,(1分)

小题4:他牢牢记住,衷心信服孔子的中庸之道,即尚调和,不走极端,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体现出温良谦让的君子美德。(2分)①“一二•九”运动时,他与校长梅贻琦联手一面与军政当局周旋,一面劝阻学生“稍安毋躁”,有时还为政府说话,缓和政府与学生的矛盾,实质是一种保护和爱。(2分)②1957年的反右,他虽被打为右派,蒙不白之冤,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2分)看法: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既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格,又应控制自己,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过激,不怯懦,寻求个人的恰当定位和发展之路。(2分,根据表述情况酌情给分)

小题1:题目分析:A项“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错,而是“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B项“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错,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表现出他的爱校如家,严守校规,不徇私情。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了他对学生的爱护。

点评:解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分清选项涉及文章内容的层次。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对于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要求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能加以梳理。所谓地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揽全文,不能拘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住中心句,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一些枝节内容扯进来。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小题2:题目分析:文章的开头的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个问题:“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可见其人文情怀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和做学问这两个方面。文章下面各段就分别从这两个方面作具体的叙述。对此进行概括即可。

点评:解答筛选和整合信息类题目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要点: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④根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陈述。

小题3:题目分析:本文主要是写潘光旦的人文情怀,写其他人也是为了表现此的。从手法上来讲,这是侧面烘托,具体可结合这些人的说话的内容,来看表现了潘光旦的何种情怀。

点评:在实用类文本或小说中,记叙评述或塑造人物形象是实用类文本和小说的中心任务,次要人物形象要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因此,在实用类文本中和小说中,写其他人物目的还是为了写主要人物形象。我们要考虑的是,写其他人物形象,是如何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

小题4:题目分析:这一题有些难度。首先要把这句话在文中找到,进而根据语境了解所说中庸之道的意思,即尚调和,不走极端,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体现出温良谦让的君子美德。然后根据这个,从文中梳理出符合这一要求的事与行为。比如,“一二•九”运动时,他与校长梅贻琦联手一面与军政当局周旋,一面劝阻学生“稍安毋躁”,有时还为政府说话,缓和政府与学生的矛盾,实质是一种保护和爱。最后要联系现实,实际上就是谈在现实社会中应该怎样做。

点评:本题是个相对开放的探究题。对此,其实就是一篇小论文。先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明确清晰,肯定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在阐述时,说理要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语言表达通顺,无病句。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