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写作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学习质量之间看似一对矛盾,如果从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更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要是用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的。请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写一篇论说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答案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减负与提高学习质量什么是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轻装上阵。这里所指的是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不是说没有负担,轻装上阵不是无"装"上阵。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顽症,事实上,这是时刻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毒瘤。此毒瘤一日不除,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特别是学生将备受其害。此毒瘤一日不除,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能永远是一句空话。这并非危言耸听。那么,怎样才能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落到实处呢?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性。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就学校教育而言,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是单纯提高升学率,多让几个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了事,而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 * * 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这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高度出发,把抓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真正摆到议事日程,大刀阔斧,毫不手软,毫不懒怠,切实转变观念,立足于长期考虑,并建立有法制保障的监督机制,长时间抓下去,抓到底,才能切实把学生过重的负担真正减下来。

第三,一线教师在落实"减负"中扮演重要角色。说一千遍,道一万遍,真正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靠一线教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老师有直接关系,自然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要承担起减负的重任,要从课堂改起,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满堂灌变为探讨与合作、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启发,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第四,正确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轻学习负担,要求的不仅是转变教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提高学习质量,指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从传统型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两种学习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继承和记忆,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后者则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创新。我们要用全新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突破,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裁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民主的"学习观",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使这种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这是"减负"以后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的高质量。综上所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还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有大教育观,不仅要注重校内教育,而且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起抓,学校、社会、家庭一起抓,各方面都要严格履行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总之,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文中的”子“是指谁?请对他做简要介绍。

“子”指_______________。

简要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日省吾身(   )

(2)士不可以不弘毅(   )

(3)是也(   )

(4)己所不欲,勿于人(   )

3.下列句中划线字和“传不习乎”中的“传”字用法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下

B.温故而

C.项为之

D.知也

4.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二项是(   )

A.徐喷

B.丛草为林

C.仁为已任

D.士不可不弘毅

5.翻译句子。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