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总体发展趋势良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教据绘制)
材料二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 (单位:元/人)
最低收入户 | 低收入户 | 中等收入户 | 高收入户 | 最高收入户 | |
1985年 | 456 | 551 | 724 | 963 | 1164 |
2008年 | 4533 | 6195 | 10345 | 17888 | 26982 |
2008年比 1985年增 长(倍) | 8.9 | 10.2 | 13.3 | 17.6 | 22.2 |
——摘自2010年10月《中 * * 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1)读材料一图表,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
了几次波折。结合史实,分别概括图表中时期I和时期I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
其原因。1978——1983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什么?(10、
分)
(2)分析材料二表格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中 * * 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重申了哪些经济发展
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全会提出了哪些建设性主张?(6分)
(1)时期I(1953—1957年)
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分)
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奠定基础;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保障。(4分。答出四点即可)
时期II(1959—1965年)
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分)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2分)
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政策。(1分)
(2)现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贫富差距逐渐拉大(4分)
原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经济体制不完善;分配方式多元化;分配调控制度不健全等(6分)
(3)战略:扩大内需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分)
主张:加快发展经济,注重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配体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注民生、扩大就业(4分,答出4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