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你叫李华,你的英国笔友John来信说假期要来中国,在你所在的城市逗留十天,希望你给安排一下他的活动。你刚好要参加志愿者工作,很想邀请他参加,理由如下:

1 志愿者工作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将使他的中国之行更加有意义;

2 比起去景点观光,志愿者工作不但能更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且有助于了解当地的

社会风俗。

【写作内容】

根据以上信息,给John写一封回信,说服他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信的开头和结尾已经为你写好,请在信中包括以下内容:

1 告诉John你的假期计划并邀请他共同参与;

2 陈述以上两条理由;

3 建议John加入你们,并表示等待他的答复。

【写作要求】

1. 只能使用5个句子表达上述全部内容;  

2.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John,

I'm pleased to hear that you will come to China this vacation.

 

Best wishes,

Yours,

Lihua

答案

John,

I'm pleased to hear that you will come to China this vacation.  As I'm going to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work this vacation, I hope that you will join us.  As far as I'm concerned, volunteer work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your trip to China, which enables you to help people in trouble out.  Compared with going sightseeing, volunteer work will make you go deeper into ordinary people's life.  In the meanwhile, it is also helpful for you to know about the local customs.  Thus, I really hope you can join us and 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soon.

Best wishes,

Yours,

Lihua

本文是邀请外国笔友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书信。在这封信中要说明做志愿者的意义,文章的要点基本上已经给出来了,考生只需要把要点翻译成英语即可,要求不算高,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使用高级的句型如倒装句,强调句等。同时也要使用高级的词汇如meanwhile,look forward to等让文章更有文采。

改错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散文家不是匠

祝勇

贾梦玮先生发表了一篇《当代散文批判》,批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没能就白话散文的语言技巧问题提出很高的要求”,“有一种尚‘素’的倾向:重‘简’轻‘繁’,重白描轻形容。”我的理解,贾梦玮先生批判“素”,并不是倡导“荤”,而是嫌他读到的那些散文,语言上贫乏无力,苍白失血,因为“散文之美很大程度上来自语言”,故而对许多散文(我想不会是全部)的身份颇有怀疑。

散文要写得美,恐怕并无异议,如同女人长得美,大家都不反感一样,是现成的真理,放之四海皆准。学问在怎样才叫美。语言是散文家必过的一关,自不必多说(不止散文家,小说家和诗人均如此)。技巧,也十足重要——伍立杨的《文字灵幻》,我的《中文的衰微》,都讲到了这一点,然而,“语言”与“技巧”真的如老屋的窗栏板一样可以离开主体单独存在吗?如果一篇散文真的如韩小惠女士眼中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句是文采,“先天下”句是思想,角色清楚,分工明确,那么这样的“经典”,就大易于炮制了。

笔者曾经在评价董桥时写道:“一切的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当我们追溯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的那些隽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在这样的文本面前,强调什么“文采的华美”,以及“技巧的娴熟”,未免显得可笑,我同意贾梦玮者,在于语言的板结僵硬确实成了今日文学之癌症,然而灌铸了语言之美的,并不仅仅是什么“技巧”,而主要是精神之美。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伟大的灵魂支撑的。当我们被海涅或者屠格涅夫山海一般明澈宽广的文字所包围,当我们于纸页间呼吸到心灵的氧气,又有谁,去顾及“技巧”的存在?

董桥的“语言”出自他的“创作”,然而这“创作”却不是依赖上天的赏赐,而是与一个深远的文化背景有关,那伫立了上千年的文化风景,恰巧触动了一个现代游子的“立体的乡愁”,才能使阅微草堂那样的岁月真的流回到眼前。他对这个心智贫乏的时代的反动肇始于语言,然而他的语言里又凝结着多么粘稠的精神血液!所以,文字的高下的本质并不在于文字本身,差别正在于心魂。散文需要美,但不是装饰品,否则就实在是辱没了散文的存在价值。

博尔赫斯说过:我们文学的贫乏状态缺乏吸引力,这就产生了一种对风格的迷信。相信这种迷信的人认为,风格不是指产品是否有效,而是专注于表面的技巧,从而忽略了灵魂深处的信念与激情。而所谓“完美”的作品,是最不稳定的;相反,不朽作品的灵魂,则经得起烈焰的考验——《唐吉珂德》赢得了它同译者的斗争,再拙劣的翻译语言,都不能改变它的灵魂。

时间深处的古器即使绿锈斑驳也是美的,它不需要表面鲜亮的油漆来拯救。

1.对作者说董桥散文语言里“凝结着多么粘稠的精神血液”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董桥的散文语言依赖于一个有千年积淀的文化背景。

B.董桥的散文对这个心智贫乏的时代的反动肇始于语言。

C.董桥的散文语言与精神结合得很好,体现了散文的存在价值。

D.董桥的散文很好地解决了文字的高下的本质并不在于文字本身的问题。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认为伟大的作品能够留传久远靠的是作品深邃的思想,没有思想,作品就没有灵魂。

B.作者说“所谓‘完美’的作品,是最不稳定的”其中“最不稳定的”的意思是指经不起时间考验。

C.作者举《唐吉珂德》为例,说明了只要一本书挖掘的思想灵魂颇深,哪怕语言再拙劣,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D.作者在文章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散文创作不需要讲求语言、技巧,更要有思想有精神。

3.文章认为贾梦玮先生文章里所批判的“素”包括哪些内涵?作者是如何看待贾梦玮先生的这一观点的?(5分)

答:                                                                                  

4.文中最后一段“古器”“绿锈斑驳”“表面鲜亮的油漆”各指什么?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5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