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女子俸给可低于男子”,而且女子不像男子有“派别关系”,“不致见异思迁”,因此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帐,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二  1923年的北京高师民意测验中,家庭旧制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

——据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

请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其经济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家庭旧制”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它“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的主要原因。(4分)

(3)依据材料,概括说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沿海城市文化观念变化的特点。(3分)

答案

(1)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原因:经济上,近代经济的发展,为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内容:①男女地位不平等;②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等。(2分,答出1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①家庭旧制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②不利于妇女解放;

(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特点:变化深刻。(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说明:已经触及社会理论和家庭制度。(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选修部分(第29、30两题只能任选一题做,15分。)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武皇帝愠(怒恨)数世之失权,忿(气愤)强臣(臣下)之窃命(窃取权力),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材料二:(隋文帝)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尚书省“事无不总”,地位高,权力大,但其长官为正二品,副长官为从二品。与尚书鼎足而三的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均属正三品。

材料三:明太祖时期,左丞相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门。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借有人告发胡惟庸“谋逆”,将其处死,并罢中书省,升六部尚书为正二品,直接对皇帝负责。定制不置丞相,“后嗣君不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阗之重典”。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东汉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唐朝发展了隋朝的制度,在中央实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什么现象?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5)从汉到清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变化中,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