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 * 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https://img.ixiawen.com/uploadfile/2017/0808/20170808091947752.jpg)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左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6分)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2分)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刘成分比例示意图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
(1)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或答经济发展起伏很大)。原因:
A.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 * 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3分)B.增长率上升的原因:1960年冬,中 * * 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分)
(2)史实:改革——80年代初中央并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93%,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开放——80年代初开放四大经济特区;1984年有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6分)
(3)“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逐步完善,反映了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表明了中 * * 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2分)
(4)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第一次变化的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变化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