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中日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但是,近代和现代历史中,中日两国的关系却错综复杂。
(1)根据所学相关知识,请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古代历史上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特征。(1分)
(2)请写出古代历史上中日两国交往的标志性事件的时间和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分)
(3)当前中日关系(关于钓鱼岛事件)再度出现新的矛盾,使得中日两国关系急剧降温。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对此有何建议? (2分)
(1)基本特征:友好交往。
(2)古代历史上中日两国交往的标志性事件的时间和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时间:中国唐朝时期。
影响: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建议: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给分,但必须答到2条以上才给满分。
下面的答案只供参考:
正视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理性爱国。
中国继续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
从“和平与发展”世界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中日两国应从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出发,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
从亚洲未来和东北亚的未来着眼,中国和日本应当彻底解决历史问题,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在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在一体化进程中强大。
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是前提,是基础,“面向未来”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以亚洲一体化,东北亚一体化的大局出发,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而化解中日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
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
首先,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题目分析:(1)从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唐朝学习、鉴真东渡等史实来看,中国古代和日本的特点是和平友好往来。
(2)、根据题意中国古代中日交往标志性事件的时间以及影响,以唐朝时期的中日交往为标志,遣唐使和留学生回到日本后,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本小题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是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从正视过去、面向未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等不同角度去思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题从古代中日交往出发,结合“钓鱼岛”这一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好的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是一道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