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某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A,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对于实验B,一周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上出现较多红色固体,由试管①②③得出:

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                 同时直接接触。

(3)实验C是用来证明CO2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4)实验D的小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答案

(1) 温度达到着火点   。(2) 氧气和水 。

(3)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4) 红色   。

题目分析:(1)通过实验A,它们燃烧的快慢不相同,说明物质燃烧要达到着火点,且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燃烧;

(2)试管①中的铁钉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3)塑料瓶变瘪是因为瓶内的压强变小。由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故塑料瓶更瘪;

(4)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解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火灾发生时,如果身上着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东奔西跑或胡乱扑打。因为奔跑时形成的小风会使火烧得更旺,同时跑动还会把火种带到别处,引燃周围的可燃物;胡乱拍打,往往顾前顾不了后,在痛苦煎熬中,一旦支持不住,瘫倒在地,就会造成严重烧伤,甚至丧失生命。

       ②所以一旦身上着火,首先应该设法脱掉衣帽;如果来不及脱掉,可以把衣服撕碎扔掉。若依然来不及,可在没有燃烧物的地方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苗压灭;如有其他人在场,可用麻袋、毯子等把着火人包裹起来,就能使火熄灭;或向着火人身上浇水,或帮着将烧着的衣服撕下,但切不可用灭火器向着火人身上喷射,以免其中的药剂引起烧伤者的伤口感染。

       ③如果火场周围有水缸、水池、河沟,可取水浇灭,或直接跳入水中去。不过,这样虽然可以减轻烧伤程度和面积,但对后来的烧伤治疗不利。同样,头发和脸部疲烧时,不要用手乱抓,这样会擦伤表皮,不利于治疗,应该用毛巾或其他漫湿物去拍打。 (摘自《少年科技报》)

1、请你用简洁连贯的语句概括本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你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用麻袋、毯子等把着火人包裹起来,就能熄灭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内容表达和语言表述两方面说明第③段中的“同样”一词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开展“安全防火知识竞赛”活动,老师让你把这篇文章的内容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示给你的同学,你认为画几幅画为好?各画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