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 

②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③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 

④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外交活动的宗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答案:B

题目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不能行使立法权,①说法正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④说法错误;设立两个纪念日,体现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体现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②③说法正确。该题选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桂林的暮春,细雨像微尘般地飘着,秀丽的山峰都把头蒙在湿云里面。湖水满了,湖边的杨柳像新浴出来的少女的头发,滴着晶莹的水珠,小鸟在海一般深的绿荫丛里跳跃,它有时翘起尾巴吱吱吱地叫了几声,然后又飞了开去。柚子花香像无声的音乐,在洗涤着空中的尘埃。环湖路的行人是稀疏的。

  正在这时侯,那位衣衫褴褛的广东人,又在湖边吹起了笳笛。他拖着一双泥污的脚,鼓起了双颊,轻巧地运用着他那多节的手指,一面走一面吹,不管他的衣衫已经湿透,那雨珠般饰着他的斑白的头发。

  据他告诉我,他从前是在海珠公园的旁边,做一个小贩,他就用这一支笳笛来引诱行人。后来广州沦陷了,于是他只得夹着那一支笳笛,一面走一面吹,像行乞一般飘泊到这个桂林城。其实他所奏的调子,还是他从前在海珠公园旁边奏的调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缘故,这调子里面已浸润了一些凄楚,同样的在许多广东人的耳杂里面,也引起了不知多少的凄楚和乡愁。

  特别是我,每当夜深,对着那昏黄的电灯在沉思的时侯,我一听见它,这就感到有亡了国般的沉痛!

  我不能不想起那过去的事情。

  我第一次听见这笳笛的声音是当我初次到香港的时侯。夏天的海风在激着深蓝的海水打着长堤,一个吹笳笛的人就站在在这堤岸边吹着笳笛,那时我用小孩子的惊奇的眼睛注视着他,于是我也第一次自觉到我已离开了我的故乡。

  六年以后,我须由香港向地中海航行,倚着邮般上的栏杆,重新听到从吹来的笳笛。这声音又使我第一次感到我将要离开故国的怀抱。当然我也喜欢在月白风清的夜里,在甲板上听贝多芬的名曲,但是我爱异国的音乐终不如爱我首已的国家,爱那从那堤岸上吹来的故国的朴素的声调。

  可是现在当我听到这笛的声音的时侯,我的脚已再也不被允许踏上那广州的泥土——它已被日本的侵略军占领着。

  吹笳笛的人拖着脚走了去,黄昏中,黄澄澄的电灯点起了湖边的夜景,雨越下越大,于是行人也就愈益稀少。我带着怅惘的心情回到家里,看着檐前的水滴,不禁又回味着那笳笛的声音,和那在雨中飘泊着的吹笳笛的广东人!

1、选文首尾两段是如何照应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原因使“我”不能不想起那过去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几次听到笳笛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着力描绘“广东人”吹“笳笛”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