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随着社会对“富二代”各方面负面新闻不断的报道。最近你校学生就“金钱是否能带来幸福” 这一话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正方
反方
钱非常重要,生活离不开钱;
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钱使我们的生活更舒适。
金钱不是万能的;
金钱买不到幸福和健康;
过分在乎金钱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
请根据以上素材为某英语报刊写一篇英语稿件,介绍这次辩论的内容,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金钱。
注意:1.词数 100 左右
2.开头已给出,但不计入总词数;
3.不要逐条翻译,可适当发挥,以行文连贯。
Recently we hav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money can bring us happin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Recently we hav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money can bring us happiness. 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Some students think that money is so important that we couldn’t survive without money. Besides, money can help us to solve many problems in life. In addition , it is money that allows us to live a comfortable life.

Others, however, have opposite opinion. They think money doesn’t mean everything. For example, money cannot buy happiness or health. If we attach too much importance to money, we cannot find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and nor can we find pleasure in life.

Personally, we should not regard money as everything. Money is just a tool that helps us to get what we need. We should use it wisely and properl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joy life to the fullest.

题目分析:本书面表达是一篇议论文方面的写作,议论性作文的结构:1. 开门见山地点明所要阐述的内容。2. 分析不同的观点:可采用分类式或对比式,并阐明理由。要注意层次清楚条理清晰。3. 归纳总结或发表评论。考生在写作之前必修认真审题,首先要注意文章的时态。不能根据材料逐字逐句的翻译应该注意句子的衔接,以提高作文的档次。

【亮点说明】文中使用了非常好的短语和句子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help sb. do,allow sb to do,live a … life,for example, attach … to …,in this way;还运用句型nor引导的部分倒装句,only放句首引导的倒装结构等等。并注意了句子的衔接如:besides, in addition, however, for example, personally等等。

问答题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
选做题Ⅰ: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资本主义曾经一只手挥舞《国富论》,一只脚耀武扬威地践踏在对手社会主义的尸体上,欢迎新千年的到来;然而几乎在新旧世纪尚未交替时,这种胜利就开始变得得不偿失。事实上,我们也许还发现资本主义世界在依依不舍地回头顾盼它曾经竭力压制的社会主义事业。毕竟社会主义一心想的是剥夺。而不是消灭有产阶级。它的武器是大罢工和群众斗争,而不是炭疽和卑鄙的核炸弹。它的目标是要人们生活富足,而不是要他们从饱受战争创伤的城市沙漠中寻觅稀有的食物。社会主义是我们通过改变恐怖主义的滋生环境将其消灭的最后机会。
——摘自美国《卫报》2002年5月18日文章《历史笑到最后》
材料2
无论在左派、右派还是中间派,谈起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根本性调整,所有政治流派的观察家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布什上台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处理全球事务的方式逐渐背离了二战后的多边主义,转而理直气壮地奉行单边主义。然而单边主义这个词还不足以表达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崭新的权势。政治学家们称当前时代为美国霸权时代。美国不仅仅是一个超级大国,而且是全球的霸主。还有一些人,尤其是欧洲人的说法更为直率,他们称美国是一个帝国。
——摘自美国《外交政策聚集》2002年7月2日文章《走单边主义道路是自拆台脚》
材料3
这种以剥削和奴役为特点的世界体系是在1492年10月12日欧洲人入侵西半球时建立起来的,大西洋资产阶级企图使其永恒存在的努力令人深感不安。西方世界轻而易举地就在,巴拿马、伊拉克、科索沃和阿富汗连续取得军事胜利,恢复了19世纪古典帝国主义阶段的行事方式:将政治上的最后通牒和军事打击并用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工具。苏联的存在还曾经遏制过这一传统工具在社会主义国家和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应用,但现在苏联已经消亡了,整个人类又成为小布什帝国主义逻辑的牺牲品。
——摘自西班牙《起义报》2002年8月1日文章《21世纪的社会主义》
材料4
波兰实行经济私有化已经13年了,从那时起,所有原来的国有企业都落入私人之乎。对经济私有化的结果波兰人怎么看待在“你对经济私有化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的问题上,87%的波兰人回答是:“否定”。《选举日报》最后得出了一个沉重的结论:在国家经济重组13年之后,有 75%的波兰人认为私有化是一种偷盗行为。对经济私有化的反感代表着波兰人对自己国家发生的变革的全盘否定。
波兰民众的意见反映了波兰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私有化时许下的承诺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实现。而且只是在很小范围内。商品的质量以及服务的确好转了,但是很大一部分波兰人买不起这些商品。另外,这些质量更好的产品并不是波兰货,波兰货大部分都因无法抵御国外产品的竞争而消失了。这就造成了大批工厂企业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其中也包括重工业和矿业,这是波兰又一个面临倒闭的经济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几乎安全瘫痪了。私有化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为社会保障系统带来更多资金,倒是带来了众多需要救济的失业者,越来越多的居民无法得到必要的医疗、教育、住房以及体面的退休。
——摘自西班牙《起义报》2002年9月2日文章《波兰怀念社会主义》
材料5
这里有一个严重的错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觉:不是一种全球化,而是两种全球化,这两种全球化绝对不一样,而且越来越被看得见的高墙给明显分开。
在这个高墙的内部有不到30个国家,它强大核心是7国集团,在这里面生活着世界11%的人口,而且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70%。如果我们不谈论国家,只谈论人,那么我们发现,地球上 6%的人口(其中有98%的人居住在最富裕的国家中)占据着全球财富的59%。
在大墙的外面是另外一种全球化,即贫困的全球化,落后全球化和不发达全球化。在这种全球化中生活着地球上的80%的人口,他们生活在贫困之中。在这些人口中,有33%的人正在死于饥饿。
——摘自西班牙《起义报》2002年7月14日文章《两种全球化》
请回答:
(1)材料1说:“资本主义曾经一只手挥舞《国富论》,一只脚耀武扬威地践踏在对手社会主义的尸体上,欢迎新千年的到来,然而几乎在新旧世纪尚未交替时,这种胜利就开始显得得不偿失”。结合所有材料,回答为什么说“这种胜利”“得不偿失”
(2)材料4说:“对经济私有化的反感代表着波兰人对自己国家发生的变革的全盘否定”。为什么波兰人民要否定自己国家发生的变革波兰人民否定波兰发生的变革表明了什么
(3)材料5认为,当今世界存在两种全球化,一种是权力和财富集中到少数国家和人的全球化,一种是贫穷的全球化。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
选做题Ⅱ:
下面是论述人和环境关系的有关材料:
材料1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
“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
“人们的善良乃是法律的产物。”
“这些法律将会让公民们顺着他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把他们很自然地引导到公共幸福上去。”
“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的政治形势变化的。”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马克思认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请回答:
(1)简要归纳材料1中的观点。
(2)简要分析材料1中的观点的内在矛盾。
(3)根据材料1和材料2简评马克思对上述观点的批判及对矛盾的合理解决。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