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题

(16分)如图所示,有一粗糙水平面AB与一光滑的、很长的斜面BC在B点平滑连接,M = 2kg的物体与水平面见的动摩擦因素µ=0.4,现使其从A点以VA=8m/s的水平速度向B运动,SAB=6m物体经过B点后沿斜面上滑,之后又回滑经过B点而停在水平面上。求:

(1)物体回到B点时的速度VB.

(2)物体沿斜面上升的最大高度h

(3)物体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用A点描述)

答案

(1)uB=4m/s   (2)H=1.6m                 

(3)SAD=4m   

(1)回到B点时速度与向右滑到B点时速度相等,在AB段用动能定律:

-µMgSAB=MuB2-MuA2   (3分)

uB=4m/s                 (2分)

(2)从B点到最高点机械能守恒:

MuB2=MgH              (3分)

H=1.6m                   (2分)

(3)从B点到停止点用动能定理:

-µMgSBD=0-MuB2          (3分)

SBD=2m                    (1分)

则:SAD=4m                (2分)

本题考查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由A到B得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减小量,列公式求解,从B点到最高点,因为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以水平面为零势面,列式求解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摘自《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四:“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5)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