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2分)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抗战爆发后,他随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1939年撰写完成《国史大纲》一书。随即发表《<国史大纲>引论》一文。钱穆在文中指出:“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请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评述钱穆的这一观点。(12分)

答案

论证思路提示:①钱穆的核心观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自豪感。②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表明,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使部分国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的优势的同时,产生了对中华文明的质疑。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度态度,加剧了国人的“文化自遣“。③抗战时期,钱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自遣论”有利于树立国人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题目分析:准确提炼出材料核心观点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史实分析上述钱穆观点出现的原因: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表明,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使部分国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的优势的同时,产生了对中华文明的质疑。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度态度,加剧了国人的“文化自遣”;抗战时期,钱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自遣论”有利于树立国人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