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东西方都出现了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一些思想家开始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成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实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实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樊迟问之,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公元17、18世纪,东西方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相似之处,反映在思想方面,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法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为了使社会公约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它就默契地包含着这样一种规定——唯有这一规定才能使其他规定具有力量——即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并且也唯有它才是使社会规约成其为合法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社会规约便会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严重的滥用。

——卢梭《社会契约论》

(注:“公意”是指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并评价其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孔子主要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孔子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黄宗羲和卢梭身处不同国家,却能够产生相似思想的原因。

(5)黄宗羲、卢梭的主张是否得到了实施?请阐明原因。

答案

(1)怀疑神,肯定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背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在这一背景下,古希腊哲学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和人的关系。

意义: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4分)

(2)对鬼神的态度、如何做人的问题。(或答“智”和“仁”的问题)孔子不迷信鬼神,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有利于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4分)

(3)都主张国家 * * 应该为民众服务;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思想。(4分)

(4)经济方面:明朝中后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法国资本主义有了显著的发展。

政治方面:两国专制统治严酷,社会矛盾激化。(4分)

(5)黄宗羲的主张在中国未能实施,卢梭的主张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得以实施。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从根本上讲,黄宗羲仍然属于儒家,并不代表新生的资产阶级,所以,他的思想缺乏深厚的阶级基础。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卢梭的思想从根本上讲代表正在壮大的资产阶级,所以,卢梭的思想有深厚的阶级基础。从两国的政治形势看,中国的专制主义统治力量非常强大,而法国封建统治力量则相对比较薄弱。(4分)

填空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