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

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3分)其中A思想的核心和他的教育思想分别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结合课本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8分)其中哪个主张对君主有警示作用?(2分)汉武帝接受他建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4分)

(4)据材料四和课本知识,“四书”指哪四本书?(4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3分)

答案

(1)孔子、孟子、荀子;(3分)仁和礼;(3分)有教无类等。(3分)

(2)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三纲五常;(8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2分)原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3)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4分)

(4)《大学》《中庸》《论语》《孟子》(4分)

(5)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言之有理均可得分,3分。)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1)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中根据课本所学,依次是孔子孟子和荀子,A是孔子其思想的核心仁礼,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2)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展示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根据课本答出其他。对君主有一定制约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汉武帝的接受主要是由于有利于其统治(3)根据材料总结出其主要的观点即可,即反对孔子的权威。(4)材料中所说的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5)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要辩证的看待,言之合理即可。

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