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0分)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图1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2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2分)

(2)材料二中毛 * * 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2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 * * 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4分)

(3)中共十二大上,邓 * * 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邓 * * “南方谈话”论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2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答案

(20分 )

(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2分)

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分)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分)

(2)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2分)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4分)

(3)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分)

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分)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分)

解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书养气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吸取气,汲取一种激荡于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欧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而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气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了。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一开始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透,其人性便会改变,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脚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须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                          ;本文的论证结构是                                    

2.从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木舟、风与大翼关系的论述,其作用是什么?

                                                                                                                                                              

4.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