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溶液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1)医疗上常用0.9%NaCl溶液作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______.

(2)配制500g生理盐水,需要的仪器为______(填序号).

(3)已知KCl的溶解度20°C时为34g,40°C时为40g.某实验小组做了如图2实验.

①B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

②A~E所得溶液中,没有固体剩余的饱和溶液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是______.

答案

(1)生理盐水中有氯化钠和水,其中氯化钠是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氯化钠是溶质;

故答案为:NaCl

(2)配制500g生理盐水,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500g×0.9%=4.5g的食盐,和用量筒量取495.5ml的水,并把食盐和水放在烧杯里溶解,并作玻璃棒进行搅拌;故答案为:ABCE;、

(3)①已知KCl的溶解度20℃时为34g.其含义为:在20℃时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4g氯化钾;

在A中,由于氯化钾的质量25g<34g,此时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为:

25g
25g+100g
×100%=20%;

在B中,溶质质量为25g+25g=50g,但在20℃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4g氯化钾,此时溶质有剩余:50g-34g=16g,因此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4g:100g=17:50;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4g
100g+34g

×100%=25.4%;

在C中在40℃时,此时由于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C中的溶质仍有剩余(50g-40g=1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0g
100g+40g
×100%=28.6%;

在D中设125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的质量为X,

40g/100g=X/125g;解之得:X=50g;故此时溶液恰好饱和;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0g
50g+125g
×100%=28.6%

在E中当冷却到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4氯化钾,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为:

34g
100g+34g
×100%=25.4%;

②由上面①的分析可知答案为:D B与E和C与D.

判断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18分)

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⑴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⑵我发现城里人的神经越来越敏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词里的一种令人怡然自乐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音。不是现在的青蛙鸣叫声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出现问题了。

⑶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世界,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

⑷但城市把自然割裂了,它独居一隅,自成一体。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人们以为“安静” 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⑸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⑹一个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呜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⑺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3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树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他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树木较少的市中心去……

⑻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20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 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入自然,却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而那个被我们诅咒的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音,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⑼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音则轰轰然;屋后有涌泉,水从泥壁上冲下,音又咕咕;屋前屋后有竹林、树木,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漫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⑽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眠过。

⑾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乱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深太深。

(选自2011年第11期乡村版《读者》,有改动)

小题1:人们为什么“在一片蛙声中失眠”?(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

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小题3:结合文章第⑼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童年、少年的生活状态。回忆这段时光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4:文章第⑶节提到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用以说明什么道理?请结合所学课文(如《苏州园林》《于园》《都市精灵》等)谈谈这种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又有何现实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