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0分)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阅读表格材料信息: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

1850年代初步确童了近代海关制度,主要由外人操纵,即所谓的“洋关”
1860年代“ * * 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901年清廷宣布设立外务部取代 * * 衙门;清廷下令停止武科举,将新军体制推向全国
1903年清中央增设“商部”并开始制定各项商律,陆续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5年清廷成立“学部”,从此,教育行政从礼部中独立出来
1908年清廷公布《各省咨议局章程》,之后,各省代议机构     一子议局成立
1910年中央代议机构                                     ——资政院成立
1911年清廷颁行内阁官制,内阁设立 * * 大臣、协理大臣及外务、民政等10个部 。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阅读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晚清政治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迁?  (6分)

答案

(10分)

(1) 变化:清政府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制定了许多法律;学习西方彷行立宪。(任答两点得4分)

(2)社会变迁: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与世界的联系加强;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矛盾加剧,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中国政治民主化进步,历史处于变革转型期。(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圣坛上的鲁迅

洪烛

  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

  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时势造英雄”,用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

  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

  鲁迅仿佛有两个。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他的政治色彩经常压倒他的文学色彩。他获得了领袖或明星般的效应,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

  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我们死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

  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 * * 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

  在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收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他的人被偶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尤其是毛 * * 说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以“铁人”的印象。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还有个易受伤的脚踵呢,而鲁迅连脚踵都是铁打的,一点破绽都没有。鲁迅啊,一个时代的变形金刚,在烈火中永生,在花丛中永生。

  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

  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

1.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