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3分)

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二 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三 中山装的设计、制作和推广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件大事情。关于中山装设计的特殊含义,前襟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襟五个扣子——五权分立。

请阅读材料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中山装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孙中山哪些治国理念?(2分)其设计理念又折射出什么历史现象。(2分)

答案

(13分)

(1)中国明代服饰体现的是儒家文化,重视人的道德规范和修养;(3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体现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性解放和个性发展。(3分)

(2)美国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没有社会等级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提高,服装生产批量化。(3分,任答二点即可)z((

(3)治国理念:德治、民主平等、分权与制衡。(2分,答出两点即可)历史现象: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发展。(2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对《醉翁亭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B.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C.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主要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D.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小题2:对句子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句意: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的。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来往不断绝,这是滁州的人在出游。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

句意: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句意: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啊。

小题3: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大量骈句,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

B.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C.文章无论是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滁人扶老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炼却形象。

D.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小题4:本文作者借景抒情,下面几首诗中借景抒情的是

A.《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B.《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C.《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D.《逢入京使》(岑参)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