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定项选择

如图所示,倾角θ=30°、长L=2.7m的斜面,底端与一个光滑的1/4圆弧平滑连接,圆弧底端切线水平。一个质量为m=1kg的质点从斜面最高点A沿斜面下滑,经过斜面底端B恰好到达圆弧最高点C,又从圆弧滑回,能上升到斜面上的D点,再由D点由斜面下滑沿圆弧上升,再滑回,这样往复运动,最后停在B点。已知质点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6,g=10m/s2,假设质点经过斜面与圆弧平滑连接处速率不变。求:  

(1)质点第1次经过B点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2)质点从A到D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3)质点从开始到第8次经过B点的过程中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

答案

解:(1)设圆弧的半径为R,则质点从C到B过程,由

得:N=3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质点第1次经过B点对圆弧轨道的压力为30N

(2)设质点第一次由B点沿斜面上滑的速度为, B点到D点的距离为L1

代入数据解得:=0.9m

则质点从A点到D点重力势能的变化为=-9J

(3)设质点第2次由B点沿斜面上滑的速度为,沿斜面上滑的距离为L2。则

得:

同理可推得:质点第n次由B点沿斜面上滑的距离Ln

所以质点从开始到第8次经过B点的过程中,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为S=L+2(L1+L2+L3)=5.3m

综合题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钱穆《英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什么经济现象?其形成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王斯德《世界通史》)。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 年为1/4,1861 年为1/3,1871 年达到了3/5。——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第120页

(2)材料二现象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反映了当时英国怎样的经济特点?(4分)

材料三 英国议会改革和法制建设表:(整理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0-1907年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1875-1909年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材料四 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梅雪芹在《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5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