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溶质的知识,如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1)从图1中可得到的信息是(任写一条)                               

(2)某同学进行了如图2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3)下列操作能使⑤中溶质质量分数改变的是                  

A.加入20g KNO3

B.加入50g水

C.升高温度

D.加入100g30℃的甲的饱和溶液,在恢复到20℃

答案

(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或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①③④

(3)ABD

题目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查找任意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还可以表示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此温度下将20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得到的溶液①是不饱和溶液,再加入30g得到的溶液②是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剩余,再加热到50℃,因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因此得到的溶液③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30g硝酸钾,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共20g+30g+30g=80g,因此得到的溶液④还是不饱和溶液,再降温到20℃,得到的溶液⑤是饱和溶液且析出硝酸钾晶体为80g﹣31.6g=48.4g,因此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①③④(3)溶质质量分数=×100%可知要改变溶质质量分数,可改变溶质或溶剂质量.A.溶液⑤是不饱和溶液,加入20g KNO3可溶解一部分,因此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A正确;   B.加入50g水将溶液冲稀,溶质质量分数减小,B正确.C.升高温度,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都没改变,故C不能改变溶质质量分数D.加入100g30℃的甲的饱和溶液,再恢复到20℃,得到的溶液为20℃时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能改变.故选ABD

判断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者一样,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却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每位基督教徒,经过洗礼后就是教士……因此,地区统治者就执行其权力,“不受任何阻碍,不管权力影响所及为教皇、主教或教士……正相反的,所说的一切教条,纯粹是罗马人的假设之作。”因为每一位基督徒都是教士,因此,都有权力按个人的看法解释《圣经》。圣徒是教义和修行的最终权威,且未保证教皇有召开会议的特权。“我们必需轻视教皇狂人似的行为,而信靠上帝,反击他的禁令,并尽我们所能压制他。”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读《圣经》不管你是自动的或被动的,一面读一面就会使你感到一股强大无比的力量,穿透到你的心理。这股力量在你心里刻下的痕迹,将永远不会磨灭。因此,看神迹,不在看人类的伟大建筑或雕塑,而是在读《圣经》。可以说在人神交通上,是最便捷的方法。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参照《圣经》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上帝系经过深沉的考虑,才决定谁该获救谁该毁灭,而且这种决定早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已作好的。对于上帝的选择和考虑,我们相信除基于他的恩惠外,完全与其善行无关。至于那定罪的,其永生之门,在似可理解与似不可理解之间,即已关闭。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样的宗教思想你认为这些思想对欧洲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