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门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已预感到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事实正是如此,这种变局,首先是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开始的。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元,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线”,-----丝比用手纺更细洁光滑,------每间丝偈大者丝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四两不等。启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元,远近胥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 1895年 | 1899年 | 发展速度 (1895年=100) | |
棉纺织业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 14653 | 69564 | 474.7 |
机制面粉业 | 华商厂产量(万宝) | 2047 | 6766 | 330.5 |
缫丝业 | 华商厂出口量(担) | 3039 | 4175 | 137.4 |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 38569 | 45278 | 117.4 | |
内地丝车数(台) | 7943 | 29270 | 368.5 | |
卷烟业 |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 85 | 154 | 181.2 |
火柴业 |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 126 | 241 | 191.3 |
水泥业 | 华商厂产量(吨) | 68 | 190 | 279.4 |
机械采煤业 | 华商矿产量(吨) | 89 | 145 | 162.3 |
材料四 1922年,民族实业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位实业家认为:“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是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结束3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企业性质,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10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分)
(1)表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起步(或洋务企业创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外商企业出现。(4分)
(2)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分)中国产生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阶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
(3)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棉纺织业、缫丝等轻工业发展突出;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4分)
原因:世界市场形成,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的对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6分)
(4)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主要障碍。(2分)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充分发展首先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分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4)问,根据材料,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实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