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答案

参考答案:

劳动的二重性原理是,生产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在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凝结成新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另一组成部分。如果工人的劳动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成为了价值增殖过程。就生产出了剩余价值。所谓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甲、乙、丙三个公司均为上市公司,有关资料如下:
1.丙公司20×7年1月1日股东权益有关账户的贷方余额为:“股本”账户为 100000000元,“资本公积”账户为8000000元,“盈余公积”账户为8000000元,“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为4000000元。
20×7年12月10日,丙公司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资本公积600000元。20×7年度丙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14000000元,其中1~3月份实现净利润2000000元,4~9月份实现净利润6000000元。
20×7年12月31日,丙公司可流通股股票的每股市价为4.13元。
20×8年2月15日丙公司董事会作出年度利润分配决议:按20×7年实现净利润的 10%提取盈余公积,不分配现金股利,也不用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丙公司20×7年年报于20×8年2月20日对外报出。
2.甲公司20×7年1月1日持有丙公司法入股30000000股,其“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账户的相关明细账户的借方余额为:“投资成本”为34400000元,“损益调整”为 3000000元。
甲公司于20×7年4月1日与乙公司达成资产置换协议:以持有的丙公司15000000股普通股(公允价值为45000000元)换入乙公司的厂房一处,并收取补价500000元,假设整个交易过程中未发生其他相关税费。资产置换后,甲公司对丙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3.乙公司在与甲公司的资产置换前未持有丙公司股票,用于资产置换的厂房账面原价47000000元,已提折旧3200000元,该厂房的公允价值44500000元,并将取得的丙公司的股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并采用成本法核算。
20×7年10月1日,乙公司用银行存款8300000元购入丙公司普通股5000000股,使持有丙公司的股权比例达到20%,符合权益法核算的条件采用权益法核算,不考虑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丙公司20×7年9月30日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28000000元。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乙公司对20×7年10月1日购买丙公司股票业务作全部账务处理后,“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成本)”账户的余额为( )元。

A.25600000

B.53300000

C.54200000

D.54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