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小题2: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5分)
小题3: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形象。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母亲形象的刻画作简单探究。(6分)
小题1: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母亲比作是“一座丰富的矿藏”,(1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自己很少写母亲是担心写不好,突出母亲的朴实深厚。(2分,此2分可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文章最后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从结构上看,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和第三段有关母亲背影的描写;(2分)从情感上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与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分)(根据学生作答情况酌情给分)
小题3:(1)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
A.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
B.第三段中“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及第五段中“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等肖像描写,都形象地突出母亲的辛劳与纯朴。
(2)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三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写出了家人的心疼,侧面烘托出母亲的惜粮如命,顾家。
(3)通过细节描写的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后却站不起来的细节刻画写出了母亲细心翻地、捡拾的辛劳。
(评分时应注意考生答题是否有手法判断(1分)、文本分析(1分)、形象概括(1分)三部分,必须有两种手法,每一种手法判断后围绕着上述得分点言之成理分析即可得满分。若选取的手法均集中在正面描写,分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分析,有手法判断、文本分析、形象概括三部分亦可得满分。)
小题1:
题目分析:从手法上来说,本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是“一座丰富的矿藏”,把自己的文字水平比作开采矿藏的技术水平,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自己很少写母亲是担心写不好,突出母亲的朴实深厚。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时,可以把句子分割为若干个词语单位,先把这些词语解释清楚了,那么整个句子的含义自然也就解释清楚了。如果句子中有比喻的修辞,可以找到喻体的特点,然后结合喻体去理解本体。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考虑:从结构上来说,本段话属于文章的结尾,所以从结尾的结构角度考虑,属于呼应文章的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和第三段有关母亲背影的描写;从内容角度来说,再次提到母亲的身影,说明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极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与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解答此题,可以根据文中的具体情节来分析原因。有时是情节安排的需要;有时是情感抒发的需要等。总之,具体原因是要根据文章主旨的表达的需要。同时还要结合文章的结构角度来考虑。
小题3:
题目分析:本题的关键不在于找出描写母亲所用的表现手法,而是要重点分析这些表现手法对表现母亲人物形象的作用,这才是出题人的意图。注意考生答题是否有手法判断、文本分析、形象概括三部分,必须有两种手法,每一种手法判断后围绕着上述得分点言之成理分析即可。
点评: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来说它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的深刻一点,思考的周全一点,做好此类题目,研究文本是基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理有据。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