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8分)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他们都将“正君心”看作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2分)

(2)孟子主张民本,而董仲舒则认为君主比民众更加重要。原因:孟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他感到并且同情民众的痛苦,发现民众的支持对于国家的重要,因而提出“民为贵”的思想。董仲舒生活在相对安定,而且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汉武帝时代,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8分)

(3)朱熹的思想中不再具有孟子那样强烈的民本色彩,完全将君主看作政治活动的中心。在明清封建专制权力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因为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成为统治思想;但在以“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中,朱熹的思想就显得格格不入,因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6分)

题目分析:(1)结合所学,孟子、董仲舒与朱熹都是儒学家,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都希望君主要注意个人修养,以图长治久安,再结合材料进一步分析,可知他们都将“正君心”看作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

(2)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可知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再结合两人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3)结合所学,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而理学因为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因此他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而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  激进派要求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批判传统思想。

点评: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综合型(即前面三种材料的结合型)。根据命题者给予材料提示的显著程度,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这类材料解析题,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赖于考生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考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判断这一步走对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回答命题者所给出的有关问题。第二类、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这类材料中,命题者在给出材料前,往往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考生据此可立即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选择题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