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9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向多极化过渡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虽然美国在近期内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为什么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呢?这就必须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说起。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是各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根本目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同时,在国际舞台上,每一个国家地位的高低、影响力的大小,历来都是由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的。而每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与国家综合实力是不断变化的,相应地国际关系也必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初见端倪。当时,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控制,而是同美国展开激烈竞争,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后第三世界也迅速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开始,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稳步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成为世界经济的又一个增长极。很显然,世界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而经济和科技是国家力量的核心要素,经济的多极化必然带来国家力量的多极化,从而形成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浅析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原因”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不少于 100 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9-7 分)

① 观点明确,多角度论述;

②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③ 表述清楚,逻辑严密。

二等(6-4 分)

①观点明确,论述单一;

②引用史实,论证较完整;

③表述清楚,逻辑较严密

三等(3-0 分)

①观点不明确,偏离论述对象;

②未引用史实,论证不完整;

③表述不清楚,论证欠说服力。

题目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原因的分析。小论文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原因:促进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国家或国际集团有哪些?在未来多极格局中起决定性作用因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能够分析透彻就可以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

(2010年3月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B.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儒家的“人性善”主张。

C.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D.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小题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求放心”就是要本心流于不善的现实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C.“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B.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C.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在外的路向。

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