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 * * 党领导的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4分)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五
材料六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2)据材料三、四、五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6分)
(3)导致材料六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和重大创新或举措?(6分)
材料七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八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材料七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5)材料八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6分)
(1)看法: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4分)
(2)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进步。(6分)
(3)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 * * 或干涉,革命力量较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政党的局限性;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创新或举措: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 * * 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6分)
(4)表现: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4分)
(5)落实:1949年《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2分)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目标: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分)
题目分析:(1)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在专上”“事事而制止。”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2)把握材料大意,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概括即可;(3)前一小问分别考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后一小问应注意材料出处信息为“1924年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由此可以考虑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等知识。(4)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法治思想。第一问,根据孙中山主要反封建活动归纳,主要是从推翻帝制、创立共和、颁布《临时约法》等方面回答。(5)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第一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民主政治事件概括。第二问法制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点评:近代前夜,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开始出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思想,王夫之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就是代表;在近代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推翻帝制,创立共和,颁布约法,使中国民主建设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