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 * * 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答案

(1)理念:“以民为本”(或民本思想)(2分)(2)说明: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2分);要以民为本;要轻徭薄赋。(2分)(3)不同:材料一至五强调君权;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权力。(2分)

原因:所处朝代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材料一至五处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阶段,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阻碍社会进步。(2分)

题目分析:(1)根据材料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可知是“以民为本”(或民本思想)。

(2)原文大意:(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 * * 。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3)根据所学,顾炎武、黄宗羲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权力。再注意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材料一至五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阻碍社会进步。

点评: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3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单项选择题